精算师考试心得分享: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时间:2010-04-24  来源:精算师考试  阅读:
精算师考试网权威发布精算师考试心得分享: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更多精算师考试心得分享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精算师资格考试频道。

一、科大精算项目回顾

作为一位保险精算教师,我见证了科大精算项目从零到现在的几乎所有发展历程。我曾经是一个旁观者,现在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从97年5月我校11位精算考生首次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北美精算考试开始,我一直在思考科大靠什么和别的精算院校竞争。生存与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更多困扰我们的是生存的问题。当我在99年看到科大2位精算毕业生首次在平安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精算部如愿找到精算工作的时候,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

到目前为止,我校毕业的精算考生中大约70%(未准确统计)出国继续深造,专业主要为统计学和精算学,也有部分毕业生仍然在攻读物理专业,其中4人已经在美国最的跨国保险公司和精算咨询公司工作(硕士毕业)。国内有7人在保险公司精算部工作,6人(包括2位在校的硕士研究生)获得北美精算学会的准精算师资格。通过前3门课程(按2000年之后的新考试体系折算)而在国内没有从事精算工作的毕业生,在我的印象中只有2人。从1997年5月到2000年1月,我校先后有11位本科生获得北美精算学会为原课程100设立的奖学金,占全球同期获奖总数的36%。其中数学系的周浩波同学在本科期间就通过了所有准精算师课程,据说现在已经在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负责精算工作。2002年以前我校每次大约20人参加北美精算考试,今年5月我校有63人参加精算考试。

短短数年间,在各方面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科大精算项目基本上获得了国内外的承认,有了一席之地。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科大的精算教育究竟能走到哪一步?科大的精算考生靠什么取得成功?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大力资助,系里老师们的开拓性工作和教学,精算中心的日常管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我认为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大精算考生的基本素质,以及由此培养的非常强的学习能力。

记得1993年,当时我还在数学系读本科(4年级),首次在方兆本教授给“金融与保险”大专班的课堂上听到了“保险”这个名词。95年下半年,我们4位刚开始攻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精算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吴耀华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讨论“Actuarial Mathematics(精算数学)”。那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在讨论到年金这一章的时候,总觉得不是那么顺畅,好象缺点什么。正好碰上复旦大学翻译的现代保险精算译丛出版,我们发现缺乏利息理论相关的知识,回头又花时间讨论了一段利息理论这本书。当我们讲到责任准备金这一章的时候,发觉以前对人身保险的认识是不够的,又回去讨论了“Life Insurance(人身保险)”的部分章节。我系先后有方兆本、胡太忠、吴耀华等教授讲过精算方面的课程,其间中国人寿安徽省分公司的卢兴祥先生也在系里兼过几门保险精算课程,缪柏其、韦来生等教授还从事过北美精算考试的培训工作。我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尝试开设一些保险精算课程,虽然对专业没有透彻的了解,但还是试图讲授这些课程。9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专门从事保险精算的教学。可以说,我到2000年才开始找到教学的感觉,才开始发觉自己逐步对保险精算有了一些较深入的认识。总之,科大精算方面的师资和别的精算院校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精算中心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国际精算发展的趋势,努力培养既具有精算学背景,又具有统计学以及金融学背景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坚持“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业余培训模式”开展精算的教学与研究,充分尊重同学的个性与选择,坚持资格考试与正常教学分离的原则,面向全校选拔精算考生,鼓励师生跨学科发展。这些原则的确贯穿在整个日常管理活动中。它和友邦的资助仅是外部的必要条件,但二者都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友邦的全部资助几乎都用在考生的身上了,至于支付给老师的额外报酬仅占极小的比例。

其间,我们面临两次机遇与挑战,后者应该占的份量更大一些。1995年,北美精算学会调整了考试课程的设置,准精算师课程由以前的11门调整为15门,从偏数学、概率统计的测试发展到包含资产负债管理、精算实务的课程体系。统计与金融系自95年成立并招收首届“保险”专业本科生,稍后又开设了“精算”方向辅修。课程是按照教学计划一门接一门往下开设,97年科大学生首次参加北美精算考试,2次之后就有学生冲在课程的前面了,成了领跑者。只有自学一条途径解决考试的问题,培训也主要局限在微积分与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两门基础课程上。基于数学系数模竞赛的培训经验,我们也开始尝试让通过的课程的考生承担培训工作。这一关算是挺过来了,考试成绩还不错,居于各考试中心的前列。科大考生一般3次就考完了11门,到2000年1月,我校大约有20人通过前11门课程。
第二次挑战是,2000年开始的新考试体系。这次调整削减了数学等基础性内容(这也反映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已经不需要再侧重于学科所需数学基础知识的测试了),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司财务、资产负债管理和保险精算理论与实务等内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精算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削减,因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处理风险,即不确定性的基本工具。虽然课程变少了,准精算师课程从原来的15门调整为了6门课程,但每门课程的内容明显增加,现在一门课程大约相当与原来前11门的3门。仍然缺乏师资,除了课程2进行培训外,课程1、3、4完全由学生自学。课程5和课程6则让以前通过类似课程的考生进行答疑,由于内容实在太多,考生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要阅读2尺高的英文原版材料(当然不是全部都要求阅读)。考生几乎提不出什么问题,好多内容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些印象。也许这样的安排心理作用大于实际效果。当这些考生通过课程5和课程6时,我猛然发觉他们又跑到我们教师前面去了,他们依然是领跑者。从2000年5月到现在为止,所有准精算师课程的总体平均为65%(72/110),课程5和课程6的总体平均为30%(6/20)。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精算中心从零发展到现在,方兆本教授、缪柏其教授等老师的开拓性工作,以及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资助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大考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由此养成的较强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生存并发展到现在。它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只要这种学习能力继续保持并发扬,则终身学习能力将构成我们科大精算考生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而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科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在于科大为这些学生所提供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及由此打下的坚实数理基础。

精算中心今后的任务就是努力培养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积极加强学生经济学、金融学等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将中心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

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起点,太多的变化以致我们往往很难适应。WTO真正使中国有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的压力,压力一旦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概念。这就是机遇与挑战,机遇来自于对挑战的正确应对。

最近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有很多精彩的文章讨论这些问题。下面我们随便从中挑出几篇文章: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有一篇题为“券商裁员”的文章这样写道,“‘投行业务目前的确很难,但如果有能人,业务并不少’,在邓看来,裁员风波中淘汰的大部分是一般工作人员,而‘小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业务骨干。’据介绍,中关村证券目前仍在招人,但重点锁住的是专业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比如最近欲引进两名其他公司的投行人员,可风声一经传出,对方立即加薪留人,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投行不是‘多人’,而是‘差人’”;

 在2002年1月2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有题为“中银国际的‘浪漫还乡记’”的采访文章,当记者问道:“中金公司应该是中银国际在国内劲的对手。您如何看待即将开始的激战?”,中银国际新任首席执行官(CEO)李山答道:“我们的态度是虚心学习、共同发展。对中银国际而言,真正的挑战是市场开放后,来自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等国际一流投行的竞争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金、中银都是患难兄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希望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而不是‘灰色利润’高于‘阳光利润’。中国投行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投行的发展历史一样,有一个从春秋到战国的过程,最后一定会出现分化。不过中国本土顶尖的投行如果被外资投行打倒在自家门口,那才是的失败。”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有一篇题为“保险四‘壳’难找金龟婿”,文末的“制度设计失误?”记者手记写道,“保监会当初设立恒安、生命、东方和民生的思路,是以之为与外方合作的实体,拿市场换技术。然而,随着入世谈判的结束,中资公司的‘壳’资源价值大幅跳水,外资以资本换市场的战略更加咄咄逼人。因为母公司除了资本金一无所有,根本不具备外资看重的市场的信誉度、销售网络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素质。‘外资打的是电子战,中资打的是阵地战。’保监会有关部门撰写的一份‘关于中外保险公司情况对比’的材料认为。的确,外资保险公司更注重短期经营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平衡,竭力强调利润化。譬如友邦保险至今没有涉足炙手可热的投连险种,倒是不惜血本建立业务、管理、电脑、培训等各类系统(尤其是精算,作者注),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即是一例。相比之下,中资公司缺乏长远发展策略,主要注重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往往忽略了业务质量和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民生、恒安、生命和东方遭遇的困境,也是整个中资保险公司的困境。或许,对这种为合资而生的制度设计,监管层真该好好思考一番了。”

 在2001年12月31日的《经济观察报》题为“洋保险争抢市场获准者捷足先登”写道,“截止今年10月份,除8家外资保险公司通过了保监会核发的准运证外,还有19家外资保险公司供27个经营机构、3家外资公司在筹建之中,另有10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多家保险公司仍在择机进入中国市场”,“这才仅仅是个开始。‘现在上海只有30家保险公司,而香港却有300家保险公司。我们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当上海有100家的时候才是进入战国时代’,太平洋安泰总经理张全福的话令人回味。”
在2002年3月18日的《经济观察报》更是以“外资银行:等待盛宴”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WTO语境下的外资银行抢滩热潮由于中国政府的路径限制并没有如期到来,以有序开放确保金融大局的稳定和金融业渐进改革的成功已经成为监管当局的政策选择,然而外资银行并不甘寂寞,狭窄的路径似乎无法阻挡它们的精彩演出:凭借它们丰富的服务品种、娴熟的经营手法、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通过参股等方式对政策壁垒的迂回,外资银行们正在走出一条精彩的中国之路。”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有一篇题为“爱立信熊猫为何‘背叛’中资银行”,同时还有一篇社评“金融高端告急 制度双轨待变”。社评这样写道,“在金融高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可能被外资银行抢占的现实下,相关商业银行面向政府、总行的制度诉求已经明朗化。在中资外资的利益冲突面前,政府站在了制度选择的十字路口。的确,要改变目前中外资银行之间不公平竞争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除了政府在制度上勇于改变,国内银行积极提升自身竞争力之外,别无良策。当国内银行为增长自身竞争力,积极要求反映自身利益的制度的时候,政府应当坚定地向统一内外制度的大方向努力。”

 在2002年3月4日的《经济观察报》题为“普华永道的谨慎生存”这样写道,“按照计划普华永道在未来五到七年的时间里将把中国公司的职员从目前的1800人扩张到2万人,这是一个令人眩晕的数字,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判断,这应当是一家大型工厂的标准,而一家出售智力和专业经验的公司,是否需要如此庞大的人力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封和平解释说‘这个数字决非危言耸听,也不是主管层的一相情愿,这个结论是根据目前的业务量以及对未来的一些基本判断得出的,当初在中石化上市这一项目上,普华永道派出了300人组成的庞大队伍才顺利完成,随着《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最近中国证监会已经对这一政策作了调整,注)的出台,客户的倍数增长已经来临,而现在的人手很显然早已捉襟见肘,以这样的速度膨胀不是操之过急而是不够迅速。’难点在于,普华永道迫切希望的专才不能像产业工人一样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加上其他国内外同行的竞争,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个庞大的计划,是对公司计划的另一层考验。”

就不再列举类似的文章,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随着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会将西方先进的市场经济观念带进中国。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我们个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来自于对挑战的正确应对。所谓应对的正确方法目前看来只有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那些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抢得先机。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法则,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是终身学习能力,这才是我们勇往直前的法宝。

三、WTO后的教育市场

外部金融市场的巨变已经引起了教育市场的变化。首先我们仍然看以下相关的报道:

 在2002年3月4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题为“英孚教育:销售英语37年的霍特王国”的文章写道,“英孚连锁英语在中国的扩张令人难以置信。中国营运经理徐庆菁小姐2000年4月受命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学校,而到2001年12月全中国已经达到了21所的规模。‘今年的发展速度将不会低于这一速度,可能会达到50所。’”

 在2002年3月4日的《经济观察报》题为“商学院教育的商业化舞蹈”这样写道,“用商业化的方法去管理,用国际化的程度去评价与提升——这里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运作的企业,而是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商学院。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商业化与国际化共同赋予一个教育项目的特殊生存方式。”

 在2002年1月14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题为“长江商学院:李嘉诚挖金”的文章写道,“‘我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把长江商学院办成亚洲第一,10年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项兵,或者说是他背后的李嘉诚,目标是极其宏大的。项告诉记者,将在5年内聘请70位世界顶尖的商学院教授作为自己的常任教授,‘全部从世界前10名的商学院请。’他表示,开出的年薪不会低于哈佛、麻省等世界顶尖学府,而据统计,美国的商学院常任教授的年薪一般在15—20万美元,顶尖的甚至上百万美元。”

 在2002年3月25日的《经济观察报》题为“IFC:中国让我们找到了投资佳机”记者问道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冯桂婷女士,“IFC在很多国家都有教育产业方面的投资,您觉得中国教育产业前景如何?”,对方答道:“对IFC来说,教育领域应该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因为它符合IFC发展的宗旨。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一个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已经有一些私营的教育机构并有着很成功的运作模式。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投资前景和价值。目前看来,外资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教育项目,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只能以贷款的方式参与。如果说在法律法规方面有变化,我们也愿意在一些项目上采取股份投资的方式参与。”
在2002年3月18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则以“哈佛商学院淘金中国”作为题目。

 在2002年4月《北京青年报》一篇题为“英国经济学人集团进军中国媒体市场”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日前正式推出《财务总监》杂志中文版。据介绍,这份全球的商业杂志专为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编写,它向全球提供精深且实用的新闻和分析,包括有关信息系统、融资、银行业、保险、风险管理、养老金、员工福利、实践、财务、税收和经费运作等定期专栏。目前《财务总监》杂志已成功地推出了它的美国版、欧洲版和亚洲版,中文版的推出无疑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学人集团《财务总监》(CFO)杂志品牌系列。 《财务总监》中文版总编辑徐晓瑜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财务总监的职位以应对这一变化,并且开始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符合公认标准的国际规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中国的新一代财务管理人员也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总监》中文版将向他们提供及时的财经报道和相关的深层次分析。’”

 另一则2002年4月8日的《经济观察报》关于民办教育立法的消息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市场的竞争,“在不违背《教育法》第25条规定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调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办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注)草案规定了给举办者合理的回报。表述为:‘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和按国家有关规定必须提取的费用后,举办教育者可以取得合理的回报。’”

随着民办教育市场的开放,尤其是那些有外资独资、中外合资以及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参与的民办高等学校的出现,我们会很快发现在增加教育选择的同时,也快速地产生了许多高素质的人才。另外,无论是在中国营业的跨国公司,还是一些中资公司,也已经开始大幅度地投入建设公司内部的在职培训,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正在建设中的平安大学,他们的中高级员工还有大量的出国培训机会。

WTO后的中国主要缺乏的是高级人才,而在低端人才市场可能短期内还会有裁员。这种高级人才当然一方面可以从跨国公司原有的员工中派遣到中国,但可以预期的是绝大多数员工一定是来自于中国本土。

这就是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流大学,究竟我们科大的精算考生能否顺利地成为WTO后急需的高级人才?我们需要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哪些市场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科大考生的目标市场?

四、与WTO后的市场对接

基于对北美精算考试和金融市场的认识,我们认为科大考生可以在如下领域发挥作用:

 保险市场(精算、财务、投资等核心部门)

 银行业

 证券业

 企业审计和财务管理

这些学科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其核心就是风险管理问题,即不确定性管理,这也是金融产品一体化的真正驱动力。通过精算考试正好让考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如何与金融背景知识有机结合,进而解决金融学的实际应用问题。

我们的优势:

 良好的学习氛围

 良好的综合素质

 雄厚的数理背景(尤其是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重点学科的强大支持)

 熟练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 可以预期的大批从事金融业的海外校友回国创业

我们的劣势:

 地理因素(有一定的限制,但也正因为这点,我们所受的外界干扰更少;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这种劣势)

 图书资料(科大图书馆已经购买了大量国外期刊的电子版,精算中心也在积极建设一个保险精算资料室。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已经初步答应捐赠所有最新原版的其它寿险和非寿险后续课程的精算资料给精算中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如何限度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

 师资(的确是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也试图在现有的条件下,一定程度地克服这一问题,让我们的考生上讲台开办研讨课程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 经费(精算中心将尽可能在短期内从外部筹资,北美精算学会的考试费已经大幅度折扣,我们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培训费用、资料费和对外交流的研讨会等费用。)

 几乎是一个对科大很少认识的金融市场(海外校友回国创业会加大金融市场对科大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相信我们科大人的实力,正如已经毕业的精算考生一样;统计与金融系主页是一个不错的宣传阵地。)

 缺乏金融专业知识(这是我们所有考生必须清醒认识的一点,没有对金融学等专业知识透彻的了解,而试图成为这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北美精算学会(SOA)考试课程,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金融是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金融,借助现有的寿险精算课程逐步向其他方向拓展。课程1: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2:经济学、公司财务、利息理论;课程3:精算模型;课程4:精算建模可以作为最基本的知识掌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相应的方向。最后也许你会发现真正有障碍的是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我们计划以考生自己组织的小型研讨班拓展这些领域,完全使用最新的英文原版书籍;同时在保险专业教学中突破保险的限制,加强学生对一般风险管理的认识。我们的学习能力将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需要提醒各位考生的是:

 中国金融市场缺乏的是懂得现代金融运行机制的高级人才。大量的本土人才只可能来自于新毕业的大学生,公司更看重的是你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数理背景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诚实正直是你的根本。加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可以选修我系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处理金融实际问题的关键;考试只是一种学习的途径,重要的是由此培养的终身学习能力。

 课堂学习只是一种途径,珍惜这种学习的机会,数理基础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训练;注意抓住其他学习的机会,报纸、期刊、电视、互联网都可以获得大量专业信息和知识;

 做好工作范围的任何一件“小事”,经验就是这样逐渐积累的;

 英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会增加成功的机会。熟练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英语始终是一个工具;

 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 当你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放弃比接受更难。时间是有限的,合理安排你的时间,不要追求任何事情都十全十美;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精算中心的指导思想:适应国际精算发展的趋势,努力培养既具有精算学背景,又具有统计学以及金融学背景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坚持“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业余培训模式”开展精算的教学与研究,充分尊重同学的个性与选择,坚持资格考试与正常教学分离的原则,面向全校选拔精算考生,鼓励师生跨学科发展。我们认为还必须补充的是:努力培养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认为,高校教育仅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起点,所培养的终身学习能力才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精算师考试心得分享: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https://m.shkuanshun.cn/caijingleikaoshi/622/

推荐访问:精算师考试取消了 中国精算师考试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本类排行 本类最新